首页
合作案例
关于我们
新闻动态
留言板
文章详情
“消”字号非“药”字号,以假乱真当严惩 | 人民锐见
申少铁
2022-12-30
最近,有媒体报道,一些消毒产品冒充药品,通过网络渠道卖给消费者。近年来,个别消毒产品生产企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,通过产品外包装标签和说明书,明示和暗示能使用于人体特定部位,具有一定治疗效果,吸引消费者购买使用。
消毒产品冒充药品出售,可能会产生安全风险:消费者不仅浪费了金钱,达不到治疗目的,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间,导致病情恶化。
消毒产品只能用于消毒,没有治疗效果。
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,消毒是指用化学、物理、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。消毒产品包括消毒剂、消毒器械、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。可见,消毒产品是用于防病而非治病的产品,作用对象为病源微生物,而非人体疾病,与药品有本质区别。
将消毒产品当药品出售,涉嫌违法。
宣称消毒产品具有疗效作用,属于虚假宣传,不仅违反了《消毒管理办法》中“消毒产品的标签(含说明书)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,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”的规定,还违反了广告法中“除医疗、药品、医疗器械广告外,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”的规定。此外,
个别商家用消毒产品冒充药品,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,属于卖假药行为。这类行为不仅要高度重视,还要依法治理、依法严惩。
规范消毒产品生产和销售,需加强监管。
市场监管部门和药监部门要加强线下、线上巡查和抽检,重点关注消毒产品名称、标签、说明书、包装等是否符合规范,是否存在宣传疗效和夸大、虚假宣传行为等情况。
如今,很多消毒产品采取网上销售,具有虚拟性、隐匿性、跨地域性等特点,监管难度大。
监管部门需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手段,提升网络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,防范网络销售消毒产品的风险。此外,由于消毒产品的监管涉及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督管理局、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多个部门,有必要探索建立消毒产品专项监督联席机制,开展多部门、常态化的联合监督检查,提升监管效能。
规范消毒产品生产和销售,需加大处罚力度。
目前,各地对非法销售消毒产品的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罚,处罚金额比实际销售赚到的利润小很多,对商家缺乏震慑力。加大处罚力度,特别是提高处罚金额,才能让商家真正敬畏法律法规,减少违法违规行为。
对于因误导等行为导致消费者生命健康受损害的厂家和商家,还应严肃追究刑事责任。
规范消毒产品生产和销售,还需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。
消费者要提高辨识能力,在购买消毒产品或药品时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书。
在我国,消毒产品的批号是“卫消证字”,药品的批号为“国药准字”。
如果一种“消”字号产品宣称能治疗疾病,就属于虚假宣传,消费者可依法进行投诉和举报。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保护协会可以通过网络、电话等形式,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,及时处置商家违法违规行为,避免更多群众利益受损。
健康是人们永恒的追求。近年来,消毒产品越来越多走进人们日常生活,在遏制传染病传播、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相信加强监管、依法规范消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,必定能让人们用上安心的消毒产品,更好筑牢卫生屏障、保障身体健康。
分享
发表评论
登录评论
匿名评论
提交
提交
在线预约